愛、欲望、出軌的哲學

愛、欲望、出軌的哲學


內容簡介

美國前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義大利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英國皇儲查理斯(Prinz Charles)、戴安娜王妃(Lady Di)、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法國皇帝拿破侖、大文豪歌德(Goethe)

  這短短的名人錄顯示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劈腿、偷情、不忠、外遇的歷史。(誰願意的話,還可以從自己的朋友圈中,對虛線部分進行補充,看看剩下的空間是否夠用。)不管社會階層或教育程度的高低,不管主導當時的道德、宗教或法律規範為何,每個時代都充斥著通姦罪和逾越當時禮儀規範、千奇百怪的性愛活動,即便是嚴刑峻法也無法遏止人們在這方面的發展。

  以啟蒙與解釋世界為己任的哲學家們,對於劈腿、偷情、外遇、不忠,究竟有什麼看法呢?
柏拉圖、康德、叔本華、齊克果或尼采,對此提出過什麼精闢見解?
贊成和反對「忠貞」的理由何在?

  本書作者有系統地整理出從柏拉圖至康德、從尼采至黑格爾的相關文獻,一窺耐人尋味且多樣性的哲學思辨。兩位作者退居幕後,以哲學思想評註家的姿態出現,從大量的文獻中梳理出了忠貞和不忠的條件,匯集為精緻可口又容易消化的「小點心」,供讀者盡情享用。

  這是一本風趣、睿智、探討人類情感的書籍,也是一種反思式的協助,是給直接或間接當事者的參考手冊。書中處處可見玩笑式的解釋,沒有道德說教,畢竟那不是哲學家提供各種不同思路的用意所在。至於如何在伴侶關係中建立一套適當的(不)忠貞哲學,有待讀者閱後自行決定了。

作者簡介

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

  一九六二年生。時事評論家和溝通顧問,擁有自己的廣告代理公司和網路代理公司arbyte 。於二○○三年成立FORUM360跨科系經濟諮詢論壇。

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Eugen Maria Schulak)

  一九六三年生。哲學家和時事評論家。於一九九八年在維也納開設了一間哲學諮詢工作室,從一九九九年迄今為生活學院中哲學和世界觀的部門主管(奧地利西門子)。


Reading Log

為什麼人們情願冒著生命危險而去偷情呢?顯然背後存在著一個比畏懼型罰更強烈的東西。死亡的好理由必定也是生存的好理由(轉套一句卡謬 ( Albert Camus)的名言)。愛、情慾和激情,讓人們不斷彼此吸引,儘管他們既膽卻又畏懼,正如向母螳螂求歡的公螳螂一樣,她不確定自己最後是要當爸爸還是盤中飧。 

‧現在的年輕人渴望結婚、生子和忠實。這些期望主要來自對惡質生活環境的投射。年輕人的浪漫幻想和現實的對比是如此之強烈,光是這個理由就足夠寫本書了。

  ‧究竟什麼是常態?什麼是道德?後世又將會如何評斷我們的年代?電視台大量的娛樂節目,讓年輕人在令人極度做噁或血腥暴力的情況下演出,或是讓普通老百姓在節目裡爆料私密家庭性生活。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也代表了親密關係的解體,人們不斷探測踰矩的極限。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也對人類診斷說:『成人性愛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象為「對刺激的飢渴」,….會不斷想要換對像。』性衝動也因此有別於其他癮頭(如酒癮)。在相關文獻中,佛洛伊德多次比較了性衝動和酒癮的差異。

佛洛伊德說:『誰曾聽說,一個酒鬼會厭煩於永遠喝同樣一種酒,而想到換一種酒來喝?....誰又認識哪個酒鬼,因為酒喝多了而厭倦,就跑去到酒價昂貴或禁酒的國家,希望以此挫折來刺激他那萎縮的快樂?我們絕未聽說過這種事。….為什麼情人他的性對象的關係就大不相同?

  ‧只要性慾能輕鬆得到滿足,對愛的渴望的心理價值就會跟著降低。只有在阻礙重重的狀況下,原欲(Libido)才會奮起上路,人類確實也不斷以道德限制或社會規範為它創造了重要的障礙。蒙田就深知「困難讓事物更顯珍貴」的道理。

  ‧『缺憾的感受預設了與所缺者的親密關係,也就是曾經部份擁有它』,得果小說家尚‧保羅( Jean Paul)如是說。只有在對於某物感到缺憾時,才會渴求它。有匱乏才有欲求,難道人類是長期缺乏性愛的動物?

  佛洛伊德提出鞭辟入裡的心理學見解,由於亂倫的禁忌,我們始終無法得到最初戀愛的對象,也就是父親和母親,『如果願望的原初對像音壓抑作用而失去了,就由一連串的替代對向來取代,然而,沒有任何對象讓他完全滿足。』

  任何戀愛關係都只是替代品,我們被詛咒為永遠只能得到替代性的滿足。要不是踏上文明之路,我們大概還是充滿性衝動,在世界上不滿足地嘶喊喘息,想矮黑猩猩一樣滿腦子只想做愛。

  ‧為了不落人口實地滿足衝動,人類發明了不少新花樣,像是性交易和婚姻。若非如此,康德為什麼要字斟句酌(而且不是開玩笑)地把婚姻定義為兩個人相互使用性器官的協議。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法律上會規定不履行同居義務或是沒有理由地拒絕性交是觸犯婚姻法?

  ‧叔本華從本能的角度去關懷世界,認為是人類的『物種精神』推動我們做那檔子事。不管跟誰,在背彎裡得到的快樂都沒有差別。所謂情有獨鍾只是性愛的幻想,最終還是會大失所望。『外表無所謂,只要性高潮』,是當今尋找性伴侶廣告裡所展現的哲學。

  ‧美好事物結束的瞬間,總讓人傷感,如同一段悠閒的假期、一頓豐盛的晚宴或一場讓人心醉的性愛的結束。

  ‧性交後憂鬱症的現象確實存在,那是一種失落的感覺和對無法彌補損失的害怕。蒙田補充說:『此外,愛情的本質不過是一種擾動的渴望,追求那永遠得不到的東西。一旦得到佳人芳心,便熱情不再;愛情的實現就是它的終點;因為愛情以身體為目的,所以總是有厭煩之虞。』

  ‧是人類沒有感受快樂的天賦?還是真如布魯諾( Giordano Bruno)所說的,快樂只是短暫的? 『無法滿足情慾讓人痛苦,情慾的滿足卻讓我們悲傷。我們所嚮往的,只是過渡階段的那個短暫片刻。』

  ‧人類永遠無法獲得滿足,因為『所有的歡悅都伴隨著索然無味的感覺,因為,那讓我們歡悅的動作,既滿足我們的情慾,卻也讓我們索然無味。』

  ‧由於人類的本能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人類也陷入永無止境的循環,他必須解決渴望的痛苦,尋求滿足。而然,滿足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永恆的,滿足只是短暫的,留下的只有悲傷以及新的渴求與慾望。

  ‧來到激情無法避免的結局,我們不盡自問:『現在呢?瘋狂之後到底留下了什麼? 首先是一種宿醉的感受,一段淒楚感傷的回憶。激情軟香猶在,我們開始追憶,在陽光普照的棕欖沙灘上偷閒伸懶腰,那段讓人忘卻平日煩憂的美好假期。你看,你還記得嗎?相簿猶在,感覺卻已經模糊了。

  ‧『綺想是短暫的,悔恨卻是長久的。』懊悔甚至往往是激情過後唯一持存的東西。詩裡所描述的激情終究得回歸到義務層次。

  ‧為情所苦的人並不是要聰明的勸告,而是要證明自己的幻想是對的。 尼采提醒我們隱藏在瘋狂背後的現實世界:『看看不同的機制和社會禮俗如何讓片刻的熾烈傾慕變成永和的忠實,讓憤怒的慾望變成永恆的報復,把絕望變成永恆的悲傷,把一時的話語變成永恆的責任。每一次的偽裝都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虛偽和欺騙。』

  ‧尼采在文中認為,對象的理想化和誇大是無法持久的,無論激情如何蒙蔽我們,現實世界絕對不會像感官的胡言亂語那樣美好。

  ‧有胃口就必須滿足,永無休止。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言:『歡樂渴望一切事物的永恆,渴望深沉、深沉的永恆』,那也是激情自相矛盾的地方,激情渴求永恆,卻無法得到永恆。大概只維持半年,在享用殆盡時,所有關係也真跟著結束了。

  ‧西班牙作家奧德嘉賈賽特( Josē Ortega y Gasset)深知,愛情的偉大名聲只是虛有其表,他認為,正因為我們會說,愛情是盛大的饗宴( Riesen- Hype),是此生不可錯過的大事。

  ‧愛一個人不只是一種感覺,也是一項決定、判斷和承諾。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回憶說:『如果愛情只是一種感覺,那麼它絕對無法做為承諾的基礎。』然而戀人卻喜歡彼此承諾。

  ‧在這個以生存競爭為主導的世界裡,愛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場所。阿多諾說:『只有當你被愛的時候,可以表現你的脆弱,不需要顧做堅強。』

  ‧出軌的瞬間,刻意把電話號碼塞給對方的剎那,內心是充滿恐懼的。我們踩著鋼索,直到做出決定。做還是不做,沒有第三種選擇。那是自然和文化、本能和理性的抗爭。出軌完全是本性,忠實則是高度的文明。人類可以因為恐懼而保持忠實。

  ‧旅行喚醒所有感官,遠足和漫步讓人心曠神怡,徜徉於大海之中讓人精神煥發,攀岩是一種挑戰,參觀畫廊、美術館或其他公共設施則啟發我們的思考。這不是說在固定地點專注工作的我們無法得到相同的樂趣,只是我們需要變化,需要新的環境。對經驗的累積、一般的學習與進步而言,變化是絕對必要的。我們可以藉此陶塑人格特質,增加社會歷練。行遍天下,我們才能豐富經驗。

  ‧就算只是旅行的慾望,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關鍵在於如何能讓一段感情或激情持續下去而不至於出軌。怎麼可能呢?巴斯卡說:『能夠讓激情持續不斷的秘密在於讓心靈沒有空需的時刻,強迫心靈不斷接受激情的愉快表現。』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強迫我們的心靈?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抵擋那些同樣來自心靈的各種誘惑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foreiforg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