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影像和故事

一 次:影像和故事 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內容簡介
當代電影中最偉大的藝術心靈之一的德國大導演溫德斯,於其電影中展現了獨具的智慧、創造力及敏感性,其電影已超越了語言及國界。在本書中,溫德斯將同樣的文學詩意及電影般的場景帶入此一攝影性散文中,它同時也是一本旅行日記、攝影相簿,更是這位導演透過他的詩意之眼捕捉出日常生活一些隱藏著的片段,以如詩般的旋律訴說著他的心境及看法,鋪陳出了一系列短片般的短篇故事。

   “有一次……”,童話總是這樣開始。溫德斯在這本簡潔優雅的攝影文集中,以文字與影像串搭如同隨興的抒情詩一般。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日記式散文隨筆,是溫德斯在世界各地影片拍攝時或堪景時的旅途中記錄下來的各種經歷,尋常或不尋常的。旅行散文和照片日記合二為一,真實的旅行和選景拍攝的工作隨感、平常生活諸如五百年歷史的阿爾卑斯山農莊小屋、街頭流浪人……書中旅途遍及世界各地:美國、澳洲、日本、峇里島、冰島、俄國、南非等等,其中有許多世界電影大師和同行故事,如黑澤明、高達、大島渚、馬丁.史柯西斯等等,映照出電影銀幕之外真實的一面。

  溫德斯曾說過:“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正說明了這本圖片日記集的風格——影像優美,滿溢生命力和豐富意涵,文筆真摯令人難忘。對溫德斯而言,觀看的詩意和敘述的旋律都屬於其藝術創造裏決定性的部分,《一次》敘述了一個電影人與世界的相遇、看法和印象,更是溫德斯坦言的心愛之作。

作者簡介

溫德斯

  全球著名的德國導演,近年來非常活躍,許多作品都為國內影迷所熟悉。戰後興起的德國新浪潮當中,溫德斯就是受到高度注目的新導演之一。早在1982年就以《事物的狀態》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接者1984年以《巴黎.德州》一片,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1987年的《欲望之翼》再次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都使得溫德斯在國際間的動態備受矚目。之後又拍攝了《欲望之翼》的續集《直到世界末日》。而他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還包括有:《美國朋友》、《尋找小津》、《在雲端上的情與慾》、《里斯本的故事》。1998年執導的電影《樂士浮生錄》推出後大為成功,讓漸被遺忘的古巴音樂再次躍上國際舞台;2004年,溫德斯傾力再推續集《樂士浮生錄2:名揚四海》,在威尼斯影展上的首映同樣再掀熱潮。最近導演作品則為2004年威尼斯影展參賽影片《豐饒之地》(Land of Plenty)。

  溫德斯的電影深受影評人及觀眾的喜愛,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國際影展的大獎,德國著名的《明鏡》週刊曾這樣評價溫德斯:“溫德斯是一位超然的魔術師。”除了電影,溫德斯更涉入攝影、繪畫、音樂、寫作及出版等領域,尤其在攝影方面的表面,絲毫不遜色於知名導演的頭銜。自1986年至今,其攝影作品屢屢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包括巴黎龐畢度中心、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等主題展覽,及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攝影藝術家。


Reading Log →

‧"拍照"
拍照。
攝影是一種走入時間的動作,
從中撕扯出一些什麼,
然後以另一種持久的形式定格。
人們總以為,
從時間中搶來的這個瞬間
存在於相機的前面,
其實並非如此。
攝影是一個有著兩個方向的動作:
向前
和向後。
對,也可以”向後”。
這個比喻實在是不太適合。
就如同一個獵人扛起他的槍,
對著他面前的獵物瞄準
扣對板機,
當子彈射出槍膛,
強大的作用力推人向後一樣,
攝影師在按動快門的瞬間,
也會受到向後的一擊,
作用在自己身上。
每張照片都是一張雙重影像:
既有被拍照的對象,
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見的
照片”後面”的”對象”:
在照拍瞬間的
攝影師本人。

每張照片後的
這種”對應”
不是由鏡頭焦距決定的,
如同獵人
不是被子彈彈擊中,
而只是感到反作用力一樣。
什麼是攝影的”反作用力”?
如何才能從中感受到它?
如何照片當中體現自己?
是什麼東西貫穿畫面?
在德文中描述這個意思
有一個非常貼切的詞,
有著多重的意義和理解:
“EINSTELLUNG”。
指一個人心理上或者道義上
的態度和觀點。
也就是對一件事情做好準備
然後領會它。
“EINSTELLUNG”
在電影或攝影中也是一個術語:
指對照片和畫面的安排,
還有,
攝影機拍照時對照相機和
焦距光圈的校準。

這並非巧合
同樣一個單詞既定義
拍這本身的行為
也指在這行為當中產生的圖片。
每張照片的”角度”
都反射出
拍照的攝影師本人的行為。

獵人所受到的反作用力
就如同照片背後不同程度顯現出的
攝影家本人的肖像。
並不是他們面部輪廓被定格,
而是他的態度,
面對他前面的物件。

攝影機同時也是一之眼睛,
可以從前面,
同時也可以從後面看。
從前面它拍攝下一張照片,
從後面記錄了一張剪影
從攝影師的心靈深處:
通過這只眼睛像後望,
看本體。
是的,照相機向前看的是被拍照的對象,
向後看的是攝影的動機,
為什麼要拍這個物件。
拍攝的對象和物件。
拍攝的對象和意願
在此同時存在。


 

是這樣。
每一秒鐘
在世界上某個地方
有人按動快門
拍攝下一個瞬間,
可能是一種特別的光線吸引他,
或是一張面孔,
或是一個表情,
或是一片風景,
或是一種聲音,
或只不過是一個情境
被定格下來。
攝影的對象
毋庸置疑
是數不勝數的。
美伊秒鐘他們都會無窮盡地變換
時間,
不可停滯的時間保證了
在世界上某個角落
每一個瞬間的攝影,
都是無法複摹獨一無二的。
即使在最乏味最精簡的時刻,
例如”到此一遊”的相片裡,
也是獨特而不可重現的。

每張照片面讓人驚奇的地方,
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認為的
“時間定格”,
恰恰相反,
每張照片都重新證明
時間的綿延連續
不可停留。
每張照片都是對我們生命必會消逝的提醒。
每張照片都關乎生和死。
每張”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層神聖的光暈,
它不只是攝影師的視點,
它超越了人的能力:
每張照片也是上帝的造物
超越時間以外,
可以說,
從神的角度,
提醒著逐漸被人遺忘的戒條:
“不可為自己做什麼形象……”

攝影
(更準確地說:能夠攝影)
美的讓人難以置信。
同樣,攝影的美又真實得
讓人懷疑。
每次攝影都是
驕妄和對峙的一幕。
攝影總是很快讓人想到太多的
全無節制和儉樸。
(所以人們會更多地把
EINSTELLUNG和狂妄自大
而不是謙卑
連繫在一起)

相機從兩個方向拍攝,
從前面、和後面,
兩張照片融為一體,
“後面”的消失於”前面”的,
攝影師和被攝影的對象
在拍攝的瞬間
可以並不分離,
他可以藉此站到物件前。
透過鏡頭的”尋覓”
被尋找的東西脫身而出,
站到”對面”的世界裡,
更好地回憶,
更好地理解,
更好地看,
更好地聽,
更多地愛。
(對了,很遺憾,還有更多蔑視。那種”惡意”的目光,依然存在。)

每張照片,
存在於時間裡的”每個”一次,
都是一個故事的開始,
總是以”從前有一次”開場。
每張照片也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通常下一個時刻,
下一次地按下快門,
接下來的照片
是對故事
在自己的時間裡
在自己的空間裡
繼續地跟蹤。
隨著時間的推移
攝影對於我來說
越來越的一種
“感受故事”的過程。
因此在這本書裡
系列照片要比單張的多。
在每個系列的第二章照片就已經開始了”蒙太奇”,
故事從第一張照片就已經開始,
將按照自己的方向發展
感知到仔細斟酌的空間感,
和它的時間感。
有時會出現新的演員,
有時原來的主角最終
只不過成了配角,
還有時根本沒有人物在中心,
只有風景。

我堅信
那些在風景中
決定故事的力量。
有一些風景,
不管是城市、沙漠、
還是山區、海岸,
都迫切的表達著故事。
它們可以自己創造故事。
風景自己就可以做主角,
出沒於其中的人們只不過是跑龍套的。
我還相信
道具的敘事能力。
一份放在角落裡隨意翻開的報紙,
就能講訴所有的故事!
或者背景中的看板!
照片邊緣上一輛生鏽報廢的汽車!
一把椅子!
它那時的狀態,
彷彿有人剛剛從椅子上站起來!
桌上一本翻開的書,
剛好可以看到標題的一半!
人行道上的空香煙盒!
放著調羹的咖啡杯!
照片上的事物可以變的高興或悲傷,
對,甚至滑稽或悲觀。

或者僅僅是衣物!
在許多照片上它是最激動人心的。
小孩子腿上垂下來的襪子!
只能從後面看到的
一個男人翻捲的衣領!
汗漬!
皺紋!
補丁!
殘缺的鈕扣!
新熨的衣服!
一個女人的生活經歷,
濃縮在她的衣服裡面,
有著痛苦故事的衣服!

一個人的悲歡離合,
從她的外套就可以表現出來!
衣服顯示出照片的溫度,
日期,
時間,
戰爭或者和平。

所有這些在攝影機前只會出現一次,
每張照片又讓它們一次到達永恆。
只有通過
被拍攝的照片
時間才可以顯現,
第一張與第二張照片之間的時間裡
故事慢慢出現,
如果沒有這兩張照片
就會被人遺忘,
另外一次的永恆。

就如同我們在攝影的時候
渴望從世界裡消失
和對象融為一體,
物件與世界現在從照片裡跳出來
進入每個觀看的人,
在那裡繼續流動。
在”那裡”才開始產生了故事,
那裡,
在每個觀者的眼睛裡。

我希望,
這本攝影集可以成為一本故事書。
現在雖然還不是,
但即將是。
如果每個人都有興致,
來傾聽它的所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foreiforg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