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姆酒日記

蘭姆酒日記
The Rum Diary: The Long-Lost Novel

波多黎各的記者、酒鬼和騙子們

作者  /  杭特.湯普森 Thompson, Hunter S.

譯者  /  陳怡雅

出版社 / 新雨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6/12/01

美國國家暢銷書、《紐約客(The New Yorker)》1998年度推薦書 再來一個變態,我們就玩完了
「無事夠我怪」(It never got wired enough for me)以自盡結束的傳奇一生,怪胎記者在波多黎各的狂飆歲月!!
這是一個關於嫉妒與背叛、慾望與暴力,並且愛恨交織的故事。
被譽為「長久遺失的鉅作」,2008年強尼戴普主演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有多到足以讓一艘遊艇服起來的酒精,也有足以淹沒它的恐懼及嫌惡
生氣勃勃又古怪瘋狂,青春又夠力!
年少輕狂的美國記者保羅來到了波多黎各的首都聖胡安,才華洋溢但思想幾近瘋狂,懷有無限的夢想但又必須承受現實的殘酷。鎮日借酒澆愁。行為放蕩不羈,生活沒有重心,整部《蘭姆酒日記》就像是酒醉後的囈語,作者根據年輕時在聖胡安的記者經歷寫成的半自傳式作品。 生氣勃勃、古怪、劇烈,邁向熟練的散文節奏,以萊姆酗酒者呈現『剛左』的剪影。
──《舊金山紀事》
有多到足以讓一艘遊艇浮起的酒精,也有足以淹沒它的恐懼及嫌惡。
──《紐約日報》
美妙又出乎意料的樂趣……杭特湯普森在年輕時就展現了他滿溢的才華。
──《費城追蹤》
這個酗酒過度、高談闊論、放浪形骸的男人骨子裡是個道德論者及清教徒,甚至是純真的。《蘭姆酒日記》毫無歉意地給我們看到了他的這一面……以一種驕傲的態度。
──《華盛頓郵報》
非常豐富且成熟的處女作……遲緩的深情恰如其分緩慢地揭露本書的情感深度。
──《沙龍新聞誌》
透過《蘭姆酒日記》,杭特湯普森預告了之後社會對尖刻言論的日漸放縱。
──《今日美國》

 ■作者簡介 杭特湯普森
生長於美國肯德基州。是美國的新新聞學先鋒,首創以小說體例書寫新聞的「剛左報導」。他在1972年完成的代表作《賭城的恐懼與憎惡》中描述了他到拉斯維加斯的採訪經歷,書中充滿了酗酒和嗑藥的經驗,在當時引起一陣譁然而聲名大噪,湯普森因此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反文化偶像。1998年發表了他1959年根據在波多黎各的記者經驗寫成的處女作《萊姆酒日記:波多黎各的記者、酒鬼和騙子們》,被書迷形容為「長久遺失的小說」而受到矚目。湯普森於2005年二月在科羅拉多州自宅吞槍自殺身亡,他的親友遵照其遺願舉行「煙火葬禮」,將他的骨灰自四十七公尺的高塔上射向天際,以煙火爆破方式結束他爭議的一生。



Reading Log

 

‧我一直以來都是扮演都是扮演著觀察者的角色----人家付我微薄的薪水請我到新聞現場,寫出所看到的新聞事件,或者是經過我快速詢問之後所得知的訊息。現在聽薩森說話,我可以感覺到自己正面臨突破的邊緣,在那個人人緊抓住機會,汲汲追求營利不顧道德是非的混亂年代,我生平第一次覺得有雞會從觀察者的角色,轉變成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我也有可能變成大富翁,天知道這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我的腦海中不時纏繞著這種想法,卻小心地不讓人察覺,我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每一件正在發生的大事。

‧『快樂』,我喃喃地重複了她的話,試著為快樂這兩的字下註解。但這個字就像其他像是愛一般的字眼,讓我沒有辦法理解。大部分玩文字的人,似乎對這些像是快樂、愛情、誠實和姦情等這種深奧的字眼,沒有多大的信心,我也不例外。因為跟其他叫尖銳批判性的詞彙,如渾蛋、廉價、和虛偽相比,這些字眼太無法捉模,難以想像了。我對那些尖銳的字眼比較熟悉,因為他們淺顯而易懂,容易描述,那些深奧的字眼太艱深了,可能只有神父或是傻瓜才能對他們深具信心。

‧在社交週旋,狂歡縱情之後,心中總有一絲空虛,一股焦慮。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等待的契機在哪裡?不斷地流連在一場場毫無意義的宴會中,自己還要如此蹉跎多久?自己未來會失敗還是成功?自己最後追逐的,到底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foreiforg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