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內容簡介

無可諱言,赫胥黎多少誇大了人類未來的悲觀處境,但從該書面世六十年之後的現況看來,我們對未來的人類世界也實在沒有理由樂觀。與《一九八四》並列為「反烏托邦」小說經典的《美麗新世界》,其主題不是科學進步本身,而是科學進步對人的影響。書中所描繪之婚姻與家庭制度的瓦解,人性的牴觸加上宗教的摒除,在在顯示了科學文明所潛藏的種種危機。


Reading Log →

‧早在一八二七年,大文豪歌德便在一次談話中,提到「世界文學」( Weltliteratur)一詞,並宣稱全球五大洲的文學融會成一體的時代已經來臨。他說:  我喜歡觀摩外國作品,也奉勸大家都這麼做。當今之世,談國家文學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世界文學紀元肇生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現在,人人都應盡其本分,促其早日兌現。
  歌德接著又強調:文學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而不是區域性的活動。因此,喜愛文學的人不宜劃地自限,侷促於單一的語言領域或孤立的地理環境中,譬如說,德國人不可只閱讀德國文學,英國人不應只欣賞英文作品;相反的,人人都應該從可以取得的最優秀作品中挑選材料,做為自己的文學教育;而天下最優秀的作品自然未必出自自己同胞之手。

‧西方文論自古以來一直是文學為生命的模仿或批評,推崇如實在現人生真像的作品。當代批評則質疑再現(representation)論,認為所謂的人生經驗其實也是語言建構下的產物,寫實主義充其量只可當作文學俗套的一端。

‧合乎上述標準的虛構作品,在閱讀之際,也許會讓人暫時逃離現實人生;但讀畢之後,必會使人有智慧去看待不得不面對的人生。那也就是說,嚴肅的文學傑作必須具備教育啟發功能,擴大讀者的想像和見識空間,使他們感覺更敏銳、領受更深刻、思辯更清晰....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學作品必須提供黑白分明的真理教條;相反的,經的起時間考驗的佳構,往往以反諷的語調,揭示生命中的矛盾,告訴讀者:所謂的真理或價值其實大多是局部的、不完美的,有賴其他真理或價值的修正補充。
                      -- 吳潛誠

‧科技的不斷進步固然為人類帶來許多物質上的享受及生活上的便利,但遺憾的是,人類的精神生活並未較以前變得更豐富紮實,只有更空虛萎縮,而且
更不知不覺受制於自己所發展出來的科技文明,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出版十五年後為該書重寫序言時提到:『這本書的主題不是科學進步本身,而是科學進步對人的影響。』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學等的進步情況在書中已經確定為既定的事實,而為一特別加以推敲的是人與人的生命現象息息相關的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在幾百年之後,在這些相當地步之後,對人的最大影響終究可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扭曲以及人性的荒謬墮落。

‧綿長的惱悔是最無益的一種情緒,這是所有的道德家都共有的認識。如果你做錯了,就痛悔一番,然後盡力補償,補償不及就算了,下次再做好就是。絕不要為你的錯失懊喪不可自拔。在泥濘裡打滾絕對乾淨不了。

                         --- 導讀作者  劉森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foreiforg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